百姓民生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百姓民生/列表

將帶來哪些重大利好?,雄安新區來了

與當年的深圳、浦東一樣,雄安新區剛剛誕生就引來了空前關注,作爲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決定設立的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新”在哪?有哪些“新”的發展規劃?在建設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大城市病?對當地的居民會帶來哪些改變?思客綜合編輯了幾位智庫專家的觀點,就雄安新區的設立、建設、發展模式以及產業結構等問題進行全方位的解讀。

雄安新區來了,將帶來哪些重大利好?

新華網無人機團隊航拍河北雄安新區

定位:雄安新區“新”在哪?

鄔賀銓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雄安新區作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將在打造以首都爲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羣的佈局和調整優化京津冀空間結構中起到關鍵作用。透過建設雄安新區,將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

張燕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深圳特區的使命是讓世界進入中國、讓中國融入世界,是視窗和橋樑的作用。浦東新區最重要的是金融發展和國際化。雄安新區承載的使命就是創新,今後應該是中國成爲創新型現代化國家的心臟區域,是中國的“硅谷”。

劉秉鐮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

雄安是世界級城市羣未來的重要樞紐,但目前還是發展窪地,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此聚集更多的產業資源、人力資源,將進一步挖掘發展潛力、釋放發展後勁,成爲京津冀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規劃:雄安新區體現哪些“新”的發展思路?

劉秉鐮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

雄安新區未來的發展模式將具有開創性。首先是發展路徑新 ,它的成立不是爲了疏解北京的落後產能,而是把創新驅動作爲新區發展的根本動力,引導創新要素向新區聚集。其次是管理模式新 。雄安新區雖處河北省境內,但其發展是舉京津冀之力,舉全國之力,必須闖出一條協同發展改革的管理新路子。

何立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堅持世界眼光,吸納國際人才,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爲新區發展的制度保障。統籌新區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有序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實現與北京中心城區、北京城市副中心錯位發展。在規劃上,要達到國際一流城市的水平,同時在建築上要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的元素,在建設過程當中要精雕細琢,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建築,留下千年傳承。

陳璐 (河北省社科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雄安新區與深圳和上海浦東不一樣。它的規劃重點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而且必須是國際一流的綠色、現代、智慧城市。 雄安新區在一片開發強度低的空地上建設新區,沒有歷史包袱,這是它的優勢。

建設:如何避免大城市病?

楊開忠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等六校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主任):

新區建設過程中避免大城市病,要從發展模式考慮。 首先發展應與當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要走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低碳生態的文明發展道路、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另外,大城市病還包括交通等方面,這在最開始的城市規劃設計裏就要充分考慮好,避免全方位發展,要規劃先行。

彭應登 (環保專家):

空氣污染一直是整個華北區域的“通病”,不過雄安新區在建設過程中應該可以有效避免、減緩空氣污染。 雄安新區目前開發程度較低,相對來說,做好前期規劃、建立良好的能源結構和綠色的產業結構後,相比其他開發度較高的城市而言,新區的建設難度低一些。近年來,雄安新區周邊制定了嚴厲的區域大氣治理措施,這都爲其創造了好的條件。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雄安新區和北京中心區之間,有固安、大興等區域,這屬於生態緩衝區,避免了將來污染的連片發展,這種格局下,污染累積的機率也大大降低。

產業調整:發展高端產業帶動河北產業轉型

陳智國 (原北京社科院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大家一想到河北,首先想到的是傳統工業。這次中央要求建綠色新城,發展的是綠色、高精尖的產業,這種產業對區域生態環境容量沒有影響,同時也是對原有傳統產業的替代。所以,該區域未來產業肯定是以高端的爲主,而不是傳統產業,這對整個河北區域大的產業轉型方面,是好的帶動可以實現河北區域整體的升級。

鄔賀銓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雄安新區現有的產業只要不是高污染、高能耗,還是可以保留的。在現有產業基礎上,肯定還會按照中央的定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時,還要建成高端高新產業集羣地、創新要素資源集聚地、擴大開放新高地和對外合作新平臺,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輻射效應:對當地居民有哪些影響?

陳璐 (河北省社科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高端服務業、高新產業的進駐,會慢慢吸引高端人才,會集聚一些人在這生活工作,有利於城市文明的提升以及公衆文化素質的提高。另外,這在就業上也有所帶動。

楊開忠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等六校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主任):

作爲部分國家行政企事業單位的集中承載地,這裏會配套優質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所以,這對改善和提升地方民生,帶來了重大利好。

陳智國 (原北京社科院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這個區域以前是一個相對傳統的區域,主要是農業和一般製造業,未來面臨整個產業結構的變化,隨之而來就是生活方式的變化 ,原來的朝九晚五可能就會被新的服務業生態替代,未來生活配套會對這個區域產生長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