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趣事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奇聞趣事/列表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導讀:隨着清朝皇帝多次臨幸,加上歲時祭祖封賞,龍王廟行宮的珍藏不斷增多,那些曾經讓我們驕傲和景仰的文化遺產,那些琳琅滿目的珍藏,大部分都已散佚流失在一個個惡夢裏。下面就和來揭祕網小編去了解一下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吧。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清末,大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原有的封建綱紀土崩瓦解,北京紫禁城內太監宮女偷竊文玩屢禁不止。終清後,廢帝溥儀也加入了偷竊的行列,故宮文物因而流落民間者多矣。而此時,遠在天邊的宿迂皁河龍王廟行宮,僧人們也屢屢盜取宮中文玩變賣,據稱當時行宮旁經常有古董商人光顧,行宮中珍藏的文物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流散和毀壞的。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2張

大型古建築羣“龍王廟行宮”位於江蘇省宿迂縣皁河鎮,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直至清末歷朝修繕、擴建,規模宏大,雄偉壯麗,氣象萬千,吸引了衆多觀者。然而,遊客們每每在讚美它壯觀之餘,對於該行宮的缺失都會慨嘆萬千。天災人禍,使這座本應堆金砌玉、滿目繁華的皇家禁苑中,無數寶藏流失湮滅,讓人扼腕長嘆。 明清兩代,一直都把河工、水運看作國家頭等大事,而祭祀河神則被認爲是水運暢通、御災扞患的必要保障。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3張

在運、黃兩河的沿線,祭祖河神、水神、龍神的祠宇很多。但其中規模最大的則是皁河龍王廟行宮。該廟始建於明初,自清以來逐代增飾。清帝多次親臨祭祖。廟中原有的匾額、碑刻、書畫多出自清帝手,各殿中供奉神祉的陳設用具,無不遵循皇帝禮制,爵、豆、觚、尊,三設六供,一應俱全。一切銀器、銅器乃至瓷器、玉器均爲朝廷御賜,其他的木器、雕像、石刻、清供用品,其數量之豐,工藝之精,無不流光溢彩,精巧奢麗,遠非一般民間廟宇所能比肩。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4張

隨着清朝皇帝多次臨幸,加上歲時祭祖封賞,龍王廟行宮的珍藏不斷增多,有些在今天看來價值連城的東西,在昔日行宮中都司空見慣。據行宮中最後一任方丈戒明和尚回憶,當時各殿神祉前供奉均用銅製宣德爐,總數不下三十個。按現在拍賣價格,每個宣德爐均在十萬元以上。除正殿神像之外,僧人齋舍內供奉的都是一兩尺高的鑾金銅佛。這種銅佛的價格如今約在三十萬元左右。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5張

至於各種官窯瓷器,包括戒明在內的和尚們還俗以後,還都保留了許多,作爲農家盆罐。而一件官窯青花瓷,如今賣上百萬元已不是新聞了。另外像乾隆帝五次題詩的真跡,康熙、雍正所題的匾額、楹聯、讚語,加上歷年所接聖旨、御賜藏經計二百餘件,俱由方丈親自珍藏。今天,站在這些金碧輝煌的殿閣樓臺前,依稀還是往昔的香菸繚繞,而數百年的滄桑,已讓繁華落盡。那些曾經讓我們驕傲和景仰的文化遺產,那些琳琅滿目的珍藏,大部分都已散佚流失在一個個惡夢裏。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6張

筆者僅能憑着當地老人的回憶、蛛絲馬跡的線索來追尋那些撲朔迷離的寶藏遺存。 民國初年,社會動盪,行宮幾遭兵匪。如1929年,國民黨嶽繼竣部隊來宿迂鎮壓刀會,燒殺搶掠,肆無忌憚地搶劫走行宮中文物無數。其中一個營長還看中了龍王廟寺院慈善堂中供奉的一尊大型玉佛,指示手下將其擡走,誰知擡到鎮中火神廟附近,卻怎麼也擡不動了。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7張

鎮中父老乘機求情,並說玉佛顯靈了,不願離開皁河。那軍官有些害怕,只好作罷。而那玉佛一直放在火神廟裏,解放後火神廟一度成爲文化活動中心,有人將玉佛放倒,坐在上面拉琴唱歌,後玉佛又被人掀翻到廟內池塘中。鎮衛生院在此成立後,又在池塘處墊土,蓋成了宿舍。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8張

土改後,龍王廟行宮的廟產湖田全被分給農民,僧人們坐吃山空,更加變賣廟中各種文玩古董。當時廟裏一件紅木條几,只賣二三元錢,一把硬木太師椅還賣不到一元錢。廟周圍的農戶中至今仍有人儲存着當年購買的木器傢俱。在此期間,最令人痛惜的是乾隆龍牀的被毀。在臨被趕出廟門的那個冬天,戒明方丈和幾個和尚到處找不到燒火的柴禾了,能燒的已經燒完,總不能拆殿上的檀條吧,於是戒明只好狠狠心,親手將龍牀從後宮牆上取下(原來龍牀是掛在後宮牆上的),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9張

用斧頭劈開,當柴禾燒鍋做飯了。戒明生前每憶至此,自己也嘆惜不已,據說那龍牀極其熬火,做了近十天的飯才燒完。這和後來廟裏的大禹王神像的遭遇是一樣的。“文革”前後,神像全被摧毀,泥塑的被搗掉,石雕的被砸碎,木刻的大禹王神像也被拉下神壇,用斧頭劈壞,扔到了街東村部。村部冬天開會,天冷便劈一塊神像來烤火,據說一燒滿屋香氣,一直烤了一個冬天才燒完。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10張

離龍王廟行宮不遠的北邊有兩座小廟,一爲佛家,供觀音,稱觀音堂;一爲道教,供天后娘娘,稱惠濟祠。因道姑和尼姑都是女人,老百姓便統稱兩個廟都叫奶奶廟。龍王廟行宮被糧食部門徵用後,汗牛充棟的經卷、碑帖都被運到了這裏存放。當時奶奶廟正殿和兩廡中都被塞滿,無人過問。四周的農戶起初都去扯回來當手紙,因爲多是宣紙,毛邊紙,紙質綿軟,所以很受歡迎。後來漸漸發展到扯回燒鍋,火旺而無煙,村民爭先效仿,日久天長竟然一空。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11張

街頭村老會計一日做賬,因無演算紙,想到奶奶廟拿些經本,可是一開門才知已是空空如也。 20世紀90年代中期,原宿迂市文化部門在着手對龍王廟行宮進行建國後第二次搶修的同時,也開始了對龍王廟原始文物流失去向的追尋工作。文博人員透過開座談會,拜訪知情者,下田頭、進農戶調查瞭解,取得了不少第一手資料。1997年夏,在調查過程中,一個姓蔣的民間鼓樂藝人提供了一個線索。

清王朝龍王廟行宮寶藏身在何處? 第12張

他在附近某鎮的農具廠廠長家吹喇叭時,曾看過一座鐵鼎,鼎上的銘文表明這是皁河龍王廟的遺物。該廠長自稱是1958年大鍊鋼鐵時,皁河鎮賣給該農具廠的。文博人員非常興奮。須知當年龍王廟行宮的鐵鼎可算是宮中一絕,它以精鐵鑄就,兩米多高,狀如玲瓏寶塔,雕龍刻鳳,多層飛檐,燙金主頂,如果其能迴歸,無論是從文物保護角度,還是從行宮歷史資料的研究角度,都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