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熱點/列表

《親愛的》還是沒忍住煽情煽大了

在這個“這娃真萌”的貼圖飄滿朋友圈、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在線觀看)也能感動中國的時代,拿打拐講故事、讓明星素顏甚至扮醜出演的《親愛的》,是師出有名、並佔滿情感先機的。

《親愛的》還是沒忍住煽情煽大了

但就像被刀扎會疼,喝多了會吐一樣,《親愛的》的通篇催淚,更像是因爲題材使然的一種生理反應。在此之外的情感共鳴上,反倒是沒有提供太多技術性擊倒的辦法。這“哭倒三峽大壩”的水量,和影片的質量不能完全劃上等號。

具有人文關懷的影片,都必須直面的最大創作難題就是,如何打動人的同時,巧妙地將煽情這一手法給儘可能遮掩住,不讓人覺得濫情。老實講,這點上《親愛的》做得比《唐山大地震》到位,至少它沒去白描被拐賣兒童遭遇的苦難。但它還可以做得更好。

《親愛的》還是沒忍住煽情煽大了 第2張

按照陳可辛以往有些精英意識的拍片理念來看,《親愛的》拒絕"賣慘"而是"走心"的表達方式是必然打法。片子在大多數時候也的確做到了——孩子沒找着前,黃渤(微博)苦守店面,"怕他萬一回來了找不到家";孩子找到後,黃渤去倒垃圾,都走到門口了,頓住想一想,還是回頭把睡着的孩子抱着一起出門——諸如此類的細節,或一句臺詞,或一個動作,把簡單卻深刻的父子情表現得很透徹,情感共鳴已經達到。

但就像《武俠》結尾那出莫名驚雷一樣,陳可辛手一拍順,《親愛的》又開始兜不住泄漏一些模式化的煽情橋段——怎樣表現受害父母們的悲慟與堅持?說出來吧!於是就有了:"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努力!";怎樣去告訴觀衆趙薇對女兒的愛呢?見個面吧!於是就有了所有愛情片裏男女主角都會幹的隔窗相聚段落......

《親愛的》還是沒忍住煽情煽大了 第3張

從比例上來講,這樣偶爾自揭短處的煽情段落不會太乾擾全片的情感表達,但你得意識到,普通觀衆對這樣套路化的煽情手法更熟悉,從觀感上來講,它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副作用是,觀衆也很快就會意識到,他們被下了一個怎樣的套。同樣表現父母們的悲慟,張譯(微博)那句“爲什麼是你找到了?我認命了”就掐得人很痛;同樣表現趙薇對女兒的愛,派出所蹲地上告饒那段、以及孤身來深圳打官司的做法,還不能說明一切嗎?

《親愛的》還是沒忍住煽情煽大了 第4張

相比情事,《親愛的》的敘事可提升的空間更大。不知道大家怎麼想,反正對我而言,一個講述拐賣兒童的故事,只去單方面表達父輩們的情感、主動閹割掉父子輩之間的親情互動,這是一種規避掉風險、卻也將情感共鳴給減半的創作理念。

也正因爲這種創作理念的桎梏,要開啟格局,必須在家長們身上做文章。《親愛的》的做法不過兩招,一是以點帶面,用黃渤郝蕾(微博)這一個家庭的故事,串聯起整個羣體的情感;第二則是正反交替,被拐家庭和收養家庭的故事都涉及,多提供一個思考打拐這件事兒的角度。

理論上來講,創作意圖完全沒問題。但在實踐過程中,效果真的是差強人意。以點帶面這塊兒,完全偏離了敘事重點,大量筆墨用來講點和麪的呼應關係,"怎麼找到孩子"這最重要的一環卻一筆帶過——這讓開場孩子被拐的細緻描寫存在得很孤獨寂寞冷啊!

以點帶面這塊兒是頭重腳輕,正反交替這塊兒剛好相反,是頭輕腳重。片子花了大量篇幅去描寫趙薇如何費盡心機奪回撫養權,但她和孩子之間的親情聯繫用一盒蠟筆就解釋完畢了。要不是觀衆能夠人性本能去理解扶養人和被扶養人之間的羈絆,這種手法放在愛情片中的一對男女身上,絕對站不住腳。反倒是爲了表現趙薇奪回孩子的意志,讓她愚昧地把身體奉獻給了工友,實在是太過刻意了。

《親愛的》還是沒忍住煽情煽大了 第5張

作爲一個總被人說"你無情你冷酷"的冷血青年,最後結尾前還蠻想再討論下片子一些可有可無的廢筆片段背後的價值觀。爲免被噴,提前說明,純討論,見仁見智吧。

首先,是衆父母河邊放生的段落,以及張譯說的那個吃猴子的故事,即便全部砍掉也不影響劇情進展。最後留在片子裏,有救贖意味,甚至也可以理解爲諷刺,但不管目的是啥,這個過程中,咱都被說教了一番。

《親愛的》還是沒忍住煽情煽大了 第6張

再有,片裏刻意設定的戲劇性略有些廉價。比如張譯車站找孩子,跟人販子擦肩而過;比如郝蕾在互助會上放聲大哭,覺得自己當時感覺到了孩子跟在車後;最具代表性的,則是趙薇被衆多丟孩子父母圍毆扇耳光的場面,除了狡黠的煽動性,實在找不到第二個該場面存在的動機。

最後,就是精英式的對體制的調侃了。《親愛的》通篇上下太多這種抖機靈了——做筆錄的公安被質問過;偵破案件的警察被一腳踹倒在臺階上;福利院院長因爲"看不起我們農村人"的價值觀被羞辱過;計生辦的職員"耍大牌";連法官大人也快被描寫成了一個老頑童......把它們單拎出來放在微博上當成新聞挨個刷,這是大V公知們而非一部電影該乾的事兒,而且,它們也實在跟拐賣兒童本身,沒太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