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小知識/中藥/列表

水蜈蚣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水蜈蚣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拼音名】Shuǐ Wú Gōnɡ

【英文名】Shortleaf Kyllinga Herb, Herb of Shortleaf Kyllinga

【別名】球子草、瘧疾草、三莢草、金牛草、寒氣草、金鈕草、夜摩草、十字草、姜蟲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水香附、燕含珠、發汗草、山蜈蚣、無頭香附、龍吐珠、三夾草、水香草、一粒雪、三角草、落地楊梅、三箭草、球頭草、雷公草、地楊梅、三人扛珠、寒熱頭草、一粒珠、九頭香、水竹鉢、一粒關、狗公草、千打錘、落地螞蟥、三棱環、一粒子草、黃古頭劃、水金釵、水土香、鋼拳頭、連根草、草含珠

【來源】
藥材基源:爲莎草科植物水蜈蚣帶根莖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採收和儲藏:5-9月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水蜈蚣,多年生草本,高7-20cm。根莖長而匍匐,外被膜質、褐色的鱗片,具多數節間,節間長約1.5cm,每節上生一稈。稈散生,扁三棱形,平滑,具4-5個圓筒狀葉鞘,葉鞘頂端具葉片。葉片稈近等長,柔弱,寬2-4mm,平張,上部邊緣和背部中肋具細刺。葉狀苞片3,極展開,基中片極短,後期向下反折。穗狀花序單生,極少2或3,球形或卵球形,長5-11mm,寬4.5-10mm,具密生的小穗;小穗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壓扁,長約3mm,寬0.8-1mm,有1花;鱗片膜質,闊卵形,長2-3mm,白色,有鏽斑,少爲麥杆黃色,背面龍骨狀突起綠色,具刺,頂端延伸成外彎的短尖,脈5-7條;雄蕊3,花葯線形;花柱細長,柱頭2。小堅果倒卵狀長圓形,扁雙凸狀,長約1mm,淡黃色,表面密具細點。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溪旁、荒地、路邊草叢中及海邊沙灘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溼潤氣候,忌寒。宜先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用分株繁殖法。早春,將母株挖起,分成數蔸,每蔸留有3-4個莖,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15cm×10cm栽種,蓋土,稍壓根部,澆水。
田間管理,生長期勤拔雜草。追肥1-2次,肥粒以人畜類水爲主。旱季注意灌水。

【性狀】性狀鑑別,多皺縮交織成團。根莖細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或紫褐色,節明顯,具膜質鱗片,節上有細莖,斷面粉白色。莖細具棱,深綠色或枯綠色。葉線形,基部鞘狀,紫褐色,有的可見球形穗狀花序,黃綠色。果實卵狀長圓形,綠色,具細點。氣微。

【化學成份】全草含揮發油,牡荊素(vitexin)等黃酮類(flavonoids)。

【鑑別】
1.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滴滴於濾紙片上,晾乾,加2%三氯化鋁乙醇1滴,晾乾後於紫外燈下觀察,顯黃色熒光。
2.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ml於試管中,水浴加熱,加鎂粉少許,滴加鹽酸3-4滴,溶液顯淺紅棕色。

【性味】味辛;微苦;甘;性平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疏風解毒;清熱利溼;活血解毒。主感冒發熱頭痛;急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瘧疾;黃疸;痢疾;乳糜尿;瘡瘍腫毒;面板瘙癢;毒蛇咬傷;風溼性關節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殺蟲,敗毒。
2.《廣州植物誌》:主治赤白痢。
3.《福建民間草藥》:解熱利尿。治瘧疾。
4.《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散風,除陳寒,止咳嗽。
5.《廣西藥植圖志》:除風熱,利竅,止血,止咳。治跌打,蛇傷。
6.《南寧市藥物志》:去瘀,消腫,止痛,殺蟲,舒筋,活絡。
7.《四川中藥志》:治感冒風寒,無汗頭痛,筋骨疼痛,惡寒發熱。
8.《廣東中藥》Ⅱ:鎮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熱咳。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