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民生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百姓民生/列表

去向何方?,湘江百噸木帆船

湘江百噸木帆船,去向何方?

暑假期間,長沙的小朋友在“簡博”內,傾聽簡牘背後的故事,流連忘返。長沙簡牘博物館供圖。

長沙晚報記者 任波 通訊員 管震

日前,長沙簡牘博物館研究人員向記者出示了一枚標號爲1384的走馬樓“舟船屬具簡”,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介紹,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子今曾對這枚簡牘進行過詳細的研究和考證,王教授認爲,在三國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湘江流域的長沙段,已能航行甚至製造出排水量70噸至100噸的船舶。至於這艘在吳簡中出現的大帆船,其最高排水量可達103噸。

走馬樓吳簡增添了中國水運的新資料

這枚標號爲1384的走馬樓吳簡顯示,該艘帆船的“大檣”(主桅杆)“長七丈”,檣桅上有加固布質或席質風帆的上下橫槓(即上剛、下剛)“長六丈”。有早期的船舵(即大杝)、石錨(矴石)及粗大的竹纜繩(大紲)。

王子今根據三國吳尺與今天尺寸的換算以及中國古代帆船主桅長度約等於或小於船長、主帆寬度超過船寬2倍等原則,推算出這枚1384吳簡提到的這艘木帆船,其船長應超過16.75米,寬度約爲7.2米。又根據三國時的船帆爲四角形方帆,且與船的滿載排水量有一定比例關係等原則,進而推算出,這枚從三國吳簡中“浮出”的大帆船船帆總面積約爲206.21平方米,其排水量應已達到70噸至100噸,滿載排水量,甚至可能達到103噸。這艘帆船很明顯是一艘在當年運載量極其可觀的大型運輸船。這枚簡牘重新載入了人們對中國帆船史三國時期船運量的新認識,也增添了三國時期中國水運的新資料。

走馬樓簡1384的內容,提供了包括懸掛和加固船帆的檣和剛的規格等重要資訊,可以看作具體反映中國早期帆船實際形式的最早考古材料,特別值得考古學者和造船史學家重視。

大運船航向“指向大海”,還是“徵五溪蠻”?

“簡博”研究者進一步推測這艘運載量極大的大帆船最終會航向何處。

目前,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爲,這艘大運船極有可能是一艘運糧船,它透過湘江等內河航運,將糧食運往了武陵,用來平定吳國境內不肯順服的“武陵蠻”。史載,三國吳國孫權統治湖南初期,武陵“蠻夷”,“久不順服”,尤其在吳蜀夷陵之戰中,即劉備爲報復關羽被殺率大軍攻打吳國之戰中,湖南境內的“諸縣及五溪民皆爲蜀”,他們全部投向了“敵國”劉備的方面,聽從馬良的調遣。“武陵蠻”就此“有了新的集結和組合”,這場主要由吳國潘浚和呂岱執行的“平叛”行動,從吳黃龍三年(公元231年)開始,經歷四年,直到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冬,吳國大將潘浚和呂岱“斬殺獲生,蓋以萬數”,才最終“平武陵蠻事畢”。因此,吳簡1384上記載的大帆船應是當年平“武陵蠻”的一個“註腳”。

另一派則認爲,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二月,吳國平叛“武陵蠻”已有兩年,戰事已進入“常態化”階段,應無新徵巨大運船的可能。考察吳國大事,吳嘉禾元年三月,孫權派將軍周賀、校尉裴潛等乘船遠赴遼東,向公孫淵曉諭孫權稱帝的“聖意”。當年九月,吳國將軍周賀在返程時,在海上“遇惡風,船皆觸山沉沒,波盪着岸”,吳國官兵登陸今山東半島成山時,遭遇魏國伏擊,周賀等人被殺,魏國“盡虜其衆”。當年十月,公孫淵爲迴應孫權的稱帝“曉諭”,派手下宿舒、孫綜“稱藩於權,並獻貂、馬”。孫權接到公孫淵稱臣的上表後,利令智昏,真以爲自己是擁有全天下的皇帝,故在嘉禾二年正月,孫權封公孫淵爲燕王,並擬嘉禾二年三月,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攜長詔、率兵萬人及“金寶珍賀,九錫備物,乘海授淵”,同時護送公孫淵的屬下宿舒、孫綜等回遼東。走馬樓吳簡出土的這枚“舟船屬具簡”,簡上註明時間恰當“嘉禾二年二月廿八日”,這不能不讓人對長沙出土的這枚“舟船屬具簡”與孫權的這次“航海行動”產生聯想。

值得關注的是,西晉《荊州土地記》記載:“湘中七郡,大艑所出,皆受萬斛。”繼三國而興起的西晉,湖南造船業竟如此發達,這應當是吳國統治湖南時期發達的造船業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