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民生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百姓民生/列表

大數據將給人們的住宅"裝,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

新華社貴陽5月28日電(記者羅羽 孫琪)你可知道,阿爾法圍棋、無人駕駛、語音識別……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智能技術詞彙,都是基於大數據領域的不斷髮展。大數據正以迅猛的方式深入滲透到各行各業,就連我們“不動”的住宅,也將在與大數據的接觸中“裝上大腦”,逐步“甦醒”。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大數據將給人們的住宅"裝

“北方住宅的供暖,逐步擯棄個人對入冬溫度的經驗判斷,而依靠數據的記錄、融匯、分析,實現自動供暖。”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正在貴陽召開。長期研究建築與大數據關係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暢談大數據與建築結合後將會發生的變化。

江億認爲,透過現有的設備去收集和分析數據,只不過是最近十年的事。但大數據的出現,讓人類的工作從定性分析逐漸轉化爲定量分析,不僅爲人類帶來了很多的機會,也要求人類改變現有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

“過去我們爲了能夠計算出建築物內人羣流動的基本形態,只能讓學生以人工的方式在機場、商場、車站內‘數人頭’,學生們要靠肉眼觀察和記憶去收集數據。”江億說,這在現在看來有點可笑,但在沒有大數據概念的時候,就只能如此工作。有了大數據的思維模式和技術支撐,如今只需要用攝像機看過往人流,透過資訊交互和分析,就能夠算出人流朝哪個方向走,並預判危險情況的發生,實現智能監測。

大數據與建築行業的結合,比如蒐集建築用能數據並進行分析和評估,能夠幫助改善建築物的用能模式。“建築減少耗能,不僅在於節約能耗本身,也在於方便國際對比。”江億說,節能的目標和標準,背後有一套整體的定義,而非單純的用電量從100度電降到50、30度。只有透過大數據的技術手段清晰掌握過去的用能數據,才能判斷出節能是否達到了目標、具備了標準。

江億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刻板印象中,人們總覺得中國建築物的能耗大於歐美國家,但情況恰恰相反。中國城市的建築的實際用能,按照每平方米平均耗能來說,只是美國的40%、日本的60%至70%,以及歐洲的60%。

“差異從哪裏來?核心是我們用大數據才能看出來,光看建築看不出來。”江億說,有了大數據的全方位比對,建築物就像“裝上了大腦”,能夠告訴人們更全面、真實和準確的資訊。

在北方的供暖問題上,大數據帶來的效果更加直觀。“北方的供暖是老百姓司空見慣的事情,之前都是靠人工感知季節和天氣的變化,但太冷或太熱難以判斷,無法實現精準。”江億說,現在透過數據反映老百姓家中的溫度,讓住宅用數據“說話”,就能夠輕而易舉實現精準操控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