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民生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百姓民生/列表

兩位 25 歲"同齡人"的無悔選擇

80多年前,25歲的“紅軍劉連長”戰死於此;如今,25歲的她接棒爲他守墓

兩位 25 歲"同齡人"的無悔選擇

盛夏的清晨,陽光靜靜地灑在長坪山東坡的漏米巖村,這個西距成都300多公里的小山村,迎來了新的一天。

25歲的馮煉和父親拿着笤帚、簸箕,迎着陽光,走出了家門。

緊鄰着她家的是一座新修葺過的墳塋。墓裏的人,來自何方,叫什麼名字,至今無人知曉,但馮煉一家四代人已經默默守護着他,度過了80多年。□新華社記者 任硌 吳光於

25歲的犧牲

馮煉自出生起,就一直與這座墳塋相伴。

墓碑上刻着七個字:“紅軍劉連長之墓”。80多年前,馮煉的曾祖母在去世前,立下了遺言,要後輩世世代代爲劉連長守墓。

站在墓前,馮煉向記者講起了她的家族故事。

1933年底,爲掩護主力部隊轉移,一位姓劉的紅軍連長主動請纓,留守川東重要關隘——南部縣長坪山。他帶領戰士,一邊開展敵後武裝鬥爭,一邊在老百姓中宣傳革命思想。紅軍戰士留下的宣傳標語,至今還鐫刻在長坪山的石壁上。

居住在這裏的窮苦百姓常常受到紅軍戰士們的照顧。“當年,南部縣的老百姓被地方軍閥折磨得苦不堪言,一年要交幾十種苛捐雜稅,連起碼的吃穿都保證不了,1932年南部縣爆發了著名的升鍾起義,起義隊伍後來編入了川陝紅軍。”這些歷史,在馮煉的家中,一代代口口相傳。

駐守長坪山的日子,劉連長常去山腳下陳修坤夫婦家背水背柴,凡是體力活都搶着幹。無兒無女的陳韓氏把他視作親生兒子。

“紅軍大部隊轉移後,劉連長和戰士們被軍閥部隊發現,300多人對長坪山進行了圍攻。激戰3天3夜後,劉連長身負重傷,被敵人殺害。那一年,他只有25歲。”談起這位在自己這個年齡就犧牲的前輩,馮煉淚光閃閃。

劉連長死後,軍閥部隊揚言,誰若敢去收屍,處死全家。陳韓氏卻不顧這些警告,在第三天夜裏,她和丈夫、親戚們一起,偷偷地把劉連長的遺體揹回了家。

劉連長的身上除槍傷外還有7處刀傷。陳韓氏將他白布裹身,安放進原本爲自己準備的棺材裏,連夜埋在老屋背後。沒有墳堆,沒有墓碑,乾草遮住了掩埋劉連長的新土。

發現劉連長遺體消失後,軍閥部隊四處搜尋,把陳韓氏抓去吊打了三天,但始終沒從她嘴裏得到劉連長遺體的下落。陳韓氏被放回家3個月後,便去世了。

臨終前,陳韓氏叮囑丈夫去領養一個男孩,要把劉連長墓世世代代守下去……

25歲的守候

陳韓氏去世時沒有棺材,家人用門板釘了一個木箱安放她,葬在了劉連長的旁邊。

如今,劉連長墓背後的山坡上,已豎起了800多座墓碑,他們是80多年前在南部爲中國革命戰死的人們中的一部分,有着一個共同的名字——紅軍。

80多年來,馮煉家族中的所有成員,受到的啓蒙教育都是紅軍的故事。

陳韓氏去世後第四年,陳修坤從馮氏家族抱養了一個男嬰,起名陳忠民,寓意“忠於人民”。

1971年,陳忠民繼承養父遺志,接過守墓重任。

31年後,他因病去世。同年,在廣州務工的女兒女婿返回家鄉,繼續守墓,從此再沒有離開過長坪山。

2016年,馮煉大學畢業後,開始爲到長坪山祭奠紅軍烈士的人們擔任義務講解員。她查閱了許多資料,把南部縣的紅色歷史背得滾瓜爛熟。“爲劉連長守墓,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對於別人來說,這些歷史太遙遠,對我來說,它就是我們家族的記憶。”她說。

“來這裏祭拜英靈的人很多,可沒人知道劉連長究竟是誰。”馮煉說,她一直想知道,這位客死他鄉的紅軍連長在犧牲時,心裏牽掛的方向。“在他的親人找到他之前,我們就是他的親人。”

如今,劉連長的身邊,不僅埋葬着她的曾祖母,還有家族裏的10位成員。他們的墓碑上,有着相同的名字——紅軍守墓人。

“劉連長用他的生命爲我們換來了今天,我要一輩子做他的守墓人。”她說。

不負選擇再上“戰場”

翻開《南部縣誌》,一幕幕腥風血雨的歷史重現眼前。

劉連長犧牲的長坪山地區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軍在南部活動期間,南部縣12000多人追隨共產黨,加入紅軍隊伍,3000多人蔘加地方遊擊武裝。新中國成立後統計,倖存者僅千餘人,其餘大多血灑沙場,爲民族解放捐軀。

如今的長坪山,早已沒有硝煙。曾經槍炮聲聲的地方,現在已是成片的果園。馮煉與父母掃墓的身影,每日與青山相伴。

在馮煉的記憶中,小時候家裏的條件很艱苦,通往村裏的路是泥濘的小道,要修房子,一磚一瓦都是靠人背,一週只能吃一頓肉。2015年,在精準扶貧的識別中,她家被認定爲貧困戶。

富也好,窮也好,一家人守墓的決心從沒動搖,生活卻已悄悄變化。

去年,在政府補貼和親戚的幫助下,馮煉家蓋起了二層小樓。短短兩年中,漏米巖村大部分農戶用上了自來水,過去一下雨就泥濘不堪的進村路,已硬化成水泥路。馮煉家的承包地裏,種上了桃、李、果桑等經濟作物,家裏通了天然氣,還接入了互聯網。

幹部們三天兩頭地往貧困戶家裏跑。過去坐慣了辦公室的縣裏女幹部們曬得比鄉下姑娘還黑。劉連長墓前的平壩,如今也成爲幹部和羣衆討論脫貧攻堅的“壩壩會場”。

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我們有信心和決心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站在劉連長墓前,南部縣委書記張根生動情地說。

離墓園不遠的地方,一座生態試驗園已初具規模。

一位同樣聽着劉連長故事長大的漏米巖村村民何平,這些年來靠吃苦耐勞在成都闖出了一番天地。有了財力後,他首先想到返鄉創業,帶動父老鄉親一起富起來。“當年紅軍爲老百姓獻出了生命,我生在這裏,長在這裏,不能辜負這份犧牲,要爲大家做些事情。”他說。

何平對這片土地的未來充滿信心,投資了上千萬元建設生態試驗園。“這裏的紅色歷史就是財富,將來一定會引來更多的人。”

這座生態試驗園爲當地26戶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馮煉的父母也在這裏打工。“在黨委政府和何總的幫扶下,我們這裏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馮煉說。

過去兩年裏,長坪山所在的中心鄉,貧困戶已經從747戶減少到306戶。成片的果園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有了盼頭。

“革命年代南部縣的老百姓選擇跟隨共產黨,如今歷史雄辯地證明,共產黨莊嚴兌現了對人民的承諾,不負人民的選擇。”張根生說,作爲四川省第一批脫貧摘帽的縣區之一,南部縣這個擁有140萬人口的國定貧困縣正迎來“國檢”。

7月底,馮煉透過筆試、面試等層層考覈,上了南部縣公招教師的錄用公示榜,這讓她興奮得好幾夜沒有睡好。

“我一直夢想着能當一名教師,經常帶着自己的學生來看看劉連長,把共產黨和紅軍的故事講給他們。這是我們家族的昨天,也是所有人值得銘記的昨天。家在這裏,我們就要世世代代守在這裏。”馮煉說。

“還有一件高興的事,我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了!”

(原載2017年8月1日《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