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民生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百姓民生/列表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侗歌聲聲訴情濃

央廣網黔東南9月18日消息(記者方永磊)侗族愛唱歌,從古至今在生活中處處用歌、時時唱歌,以歌敘事、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以歌警世,以至於“飯養身、歌養心”成爲侗族的行爲準則。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在中國侗族地區淵源流傳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作爲侗族人代代相傳唱的一種歌曲形式,侗族大歌凝聚了侗族人特有的音樂審美,生活趣味和社交禮儀,同時也承載着侗族對於先輩歷史的記憶。

侗族大歌爲多人分聲部無伴奏大合唱,演唱者都是未經專業訓練的當地民衆,憑着天生對音樂的敏感和滿含生活的各種情感來表演。數十人的合唱,可將高音部、低音部、混聲、和聲、輪唱、花腔等等唱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侗族大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實際上,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也是侗族人對自己文化和精神的傳承。

“在肇興,你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會唱歌。”家住九龍村的國家級侗族大歌傳承人吳品仙說,“侗族大歌是無伴奏的合唱,但歌唱者們不需憑藉任何樂器定調,一張口就必然在適合的調上,所以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合唱成爲可能。”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侗歌聲聲訴情濃

圖爲吳品仙及侗族歌者

吳品仙老人是目前黎平縣唯一一位侗族大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由於從小耳濡目染,她5歲便開始跟着媽媽和奶奶學習唱侗歌。1959年,中央民族歌舞團在貴州招收了5名學生,年僅13歲吳品仙憑着自己的才華成功入選,畢業後,吳品仙回到家鄉,在貴州省黔東南州歌舞劇團當了7年侗歌演員。

今年已經73歲的吳品仙老人告訴記者, “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夠透過歌曲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侗歌的歌詞大多是在歌頌自然、勞動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在肇興侗寨,記者欣賞到了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晚上8點,夜幕裏的侗寨小廣場熱鬧非凡,黎平縣精心打造的侗族音畫歌舞《醉美肇興》在星空下上演。作爲肇興閃亮的文化名片,《醉美肇興》主要以侗戲、侗族大歌、小歌、琵琶歌元素爲創作基礎,將原生態歌舞與現代音樂相融合,透過舞臺手段展示侗族風俗節日,展現一幅豐富多彩而又不失韻味的侗族音畫歌舞畫卷,從而表達侗家人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善良淳樸的真摯情感。

侗家的姑娘小夥們在舞臺上載歌載舞,爲遠道而來的客人們表演他們引以爲豪的侗族大歌。一人領唱,其餘人和聲,在沒有人指揮的情況下,各個聲部有條不紊地配合着。歌聲時而激昂澎湃,時而悠揚婉轉。即使聽不懂歌詞的意思,透過侗族姑娘們曼妙的舞姿,小夥子們渾厚的歌聲,記者也能感受到侗族人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熱愛。

“帶着感情把歌曲唱出來,才能真正掌握這門藝術。” 吳品仙對記者說,“侗族大歌發展到現在有所變化,以前的曲子我們一唱就是一兩個小時。我的腦子裏能唱一兩個小時的侗族大歌歌詞大概有二三百首,主要內容是講侗族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但是現在搬上舞臺以後表演時間就要縮短,歌詞也會有所改變,也會添加歌頌新時代的內容進來。”

“這些年政府對侗族大歌的保護和推廣力度很大,不僅把它搬上了舞臺,還把它送進了小學的音樂課堂。”在吳品仙看來,作爲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傳承這些年有了很大改觀。“過去跟我學習的學生大多是中老年人,隨着國家保護非遺政策的落實和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來學習侗歌,傳承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