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小知識/中藥/列表

馬蘭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馬蘭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拾遺》:馬蘭,生澤旁。如澤蘭而氣臭。北人見其花呼爲紫菊,以其似單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丫,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亦大破血,皆可用。
2.《中國醫學大辭》:馬蘭根露,馬蘭根蒸取之露也。辛涼無毒。散結清熱,破宿血,治痔瘡。

【拼音名】Mǎ Lán

【英文名】Indian Kalimeris Herb, Herb of Indian Kalimeris

【別名】紫菊、階前菊、雞兒腸、馬蘭頭、竹節草、馬蘭菊、蟛蜞菊、魚鰍串、紅梗菜、日邊菊、田菊、毛蜞菜、紅馬蘭、馬蘭青、路邊菊、螃蜞頭草、蓑衣蓮、燈盞細辛、紅管藥、雞油兒、田蒿子、剪刀草、田茶菊、泥鰍串

【來源】
藥材基源:爲菊科植物馬蘭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imeris indica (L.) Sch.-Bep. [Aster indicus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馬蘭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莖有匍枝。莖直立,上部有短毛,上部或從下部起有分枝。葉互生;基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葉片倒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3-6cm,稀達10cm,寬0.8-2cm,稀達5cm,先端鈍或尖,邊緣從中部以上具有小尖頭的鈍或尖齒,或有羽關裂片,兩面或上面具疏微毛或近無毛,薄質;上面葉小,無柄,全緣。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並排列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6-9mm,長4-5mm;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長約2mm,內層倒披針長圓形,長達4mm,先端鈍或稍尖,上部草質,有疏短毛,邊緣膜質,具緣毛;舌狀花1層,15-20個,管部長1.5-1.7mm;舌片淺紫色,長達10mm,寬1.5-2mm;管狀花長3.5mm,管部長約1.5mm,被短毛。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極扁,長1.5-2mm,寬約1mm,褐色,邊緣淺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毛及短柔毛,冠毛長0.1-0.8mm,易脫落,不等長。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田野、山坡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全國各地。

【性狀】性狀鑑別 根莖呈細長圓柱形,着生多數淺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柱形,直徑2-3mm,表面黃綠色,有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央有白色髓。葉互生,葉片皺縮捲曲,多已碎落,完整者展平後呈倒卵形、橢圓形或披針表,被短毛,有的於枝頂可見關狀花序,花淡紫色或已結果。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扁平,有毛。氣微,味淡微澀。

【藥理作用】馬蘭乙醇提取液,注射於動特有鎮咳作用;並有抗驚劂及加強戊巴比妥鈉的催眼作用。對小鼠有弱的鎮痛作用[1]。

【性味】味辛;性涼

【歸經】歸肺;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溼;解毒消腫。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創傷出血;黃疸;水腫;淋濁;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瘡;癰腫;丹毒;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薰洗。

【注意】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綱目》:馬蘭治血與澤蘭同功。近人用治痔漏雲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幹者,不用鹽、醋,白水煮食,並飲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飲服之,仍用煎水,入鹽少許,日日薰洗之。
2.《本草正義》: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凡溫熱之邪,深入營分,及癰瘍血熱,腐潰等證,允爲專藥。內服外敷,其用甚廣,亦清熱解毒之要品也。若謂其破宿血而生新血,則言之過甚矣。
3.《日華子本草》:根、葉,破宿血,養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瘡,斷血痢,解酒疸及諸菌毒;生搗敷蛇咬。
4.《綱目》:根、葉,主諸瘧及腹中急痛,痔瘡。
5.《本經逢原》:治婦人淋濁,痔漏。
6.《醫林纂要》:補腎命,除寒溼,暖子宮,殺蟲。治小兒疳積。
7.《質問本草》:搗汁塗黃水瘡及無名腫毒。用葉同冬蜜搗勻,敷陽症無名腫毒,未潰者能散。
8.《福建民間草藥》:活瘀止血,消癰,解毒。
9.《四川中藥志》:消食積飽脹及胸結氣脹,除溼熱,利小便,退熱,止咳嗽,解毒,治蛇傷。
10.《雲南中草藥》:根:祛風散寒,止咳平喘。治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溼痹痛,小兒疝氣。
11.《廣西藥植名錄》:清熱解表。治外感風熱。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