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影視/電影資訊/列表

電影《十八洞村》寫在中國山水上的農民心靈史

電影《十八洞村》寫在中國山水上的農民心靈史

沈從文先生於1934年完成的《邊城》,在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它描繪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既是對一種優美、健康、不悖於自然的人的生存方式的頌揚,也是一曲對行將消逝的田園牧歌式生活的輓歌。八十多年後,苗月導演再次將目光投向這片充滿溫情與詩意的土地。一部反映在當代歷史變革下,以土地爲依託的農民,如何在時間的轉折點上追逐美好生活的影片《十八洞村》應運而生。

內心的山水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山水田園詩人王維詩間的意境。看完全片之後,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連綿起伏的羣山,繚繞的霧靄,夢境般的水田,一幅田園畫卷瞭然於胸。整部影片亦如一篇散文詩,蘊含着一種溫馨的傷感和溼漉漉的詩意。人說,樸實之美方爲真諦,真正的美麗不需要華麗的外表,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美才是真美。翠綠的畫面裏,每一幀都散發着樸實的美感。多遠景的鏡頭中,演繹着一個平凡淡然的故事。人在畫中游,需要的是淳樸的心靈。在樸實中盡顯唯美,才能體會到那一種空靈的境界。

湘西的大山深處,流淌着湘西人民的淳厚與純良。那隨風飄散的山歌,那連綿不絕的羣山,那蒼翠欲滴的叢林,那圍繞在人們身邊飛舞的流螢,共同構成了《十八洞村》充滿地域風情的大背景。這裏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絲毫未曾遭到工業化的侵染,它只是以恆久不變的姿態佇立於天地間,靜默於流年。

大地的悲歡

中國人對於土地的依戀,緣於內心對於傳統和文化的堅守。《十八洞村》在看似非常“主旋律”的劇情之下,包裹着人與土地的深層次關係。土地不再是束縛農村發展的枷鎖,而是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真實載體。導演苗月並沒有像以往的農村題材影片那樣,糾結表現於某一個具體的事件。而是繼續用女性導演特有的細膩唯美的視角,體察描摹着當代農民豐富而又敏感的內心世界。

在影片中,農民不再是符號化的政治觀念或者歷史背景,而是作爲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出現在銀幕之上。他們真實體驗着由時間帶來的內在和外在的變革。《十八洞村》與以往農村題材影片的差別,即是用散文化的電影語言抒寫出當下鄉村居民的內心世界,既不沉溺歡喜,亦不迴避悲辛。相對於外在的世界變化,《十八洞村》更關心人內在的情感張力。由此,影片散發出清新、質樸、唯美的文藝氣質,充滿了浪漫與詩性。

平民的史詩

影片《十八洞村》由苗月編劇、導演,王學圻、陳瑾領銜主演,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峨眉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無論是敘事結構,還是人物的刻畫描摹,情節衝突的遞進,《十八洞村》都跳脫出了以往同類影片的窠臼,呈現出作者電影的詩意氣質。導演彷彿一位畫家,將人的情感與悲歡隱藏於在山水之間。當觀衆看到銀幕上被綠樹遮蔽的大山、被氤氳水汽包裹的人草木時,內心升騰起一種清涼的觸感,彷彿自己的人生就在眼前,徐徐展開,觸手可及。《十八洞村》以寫意的筆墨鏡頭,在任意點染中書寫出一部屬於平民的心靈史詩。

旗在動,風也在動,人心更在動。在充滿變革的時代裏,詩意與溫情依然是《十八洞村》這部影片一脈相承的主旨。時光悠悠,堅守內心的一方天地,以純真,以溫婉,以靜默,點亮每一個人心頭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的燈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