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影視/電影資訊/列表

張楊攜新作《岡仁波齊》武漢追尋信仰之光

6月16日,《岡仁波齊》路演第七站來到歷史文化名城、“科教之都”武漢,導演張楊與受邀前來的天空之城影業CEO路偉,學術界的“神鵰俠侶”魏天無、魏天真圍繞“放下焦慮,等等靈魂”這一話題進行漫談。在沙龍現場,張楊導演首先分享了他在創作上的一些想法,和拍攝過程的幕後故事。而武漢作爲通往西藏的318國道的中間段,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騎行經此去拉薩或者轉山,在如今快節奏的時代,究竟該以怎樣的心態生活,也引起了嘉賓們的討論。

張楊攜新作《岡仁波齊》武漢追尋信仰之光

張楊攜新作《岡仁波齊》武漢追尋信仰之光

平靜而節制的觸動,源於對人心的關注

在觀影結束之後,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魏天真表示,基於看過張楊以往的作品,她在看電影之前就有了一個很高的期待,但這部電影仍舊超出了她的期待值。她覺得現在有很多電影也好、文學作品也好,都是以打動人心,使讀者和觀衆感動爲目的的。但是爲什麼這部電影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特別的打動,並且值得把這一點說出來,“是因爲它在那種平靜、節制之中很自然的透露出了真摯的情感,它有一種深藏不露的力量”。

魏天真也和大家分享了她觀後的感受,“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煽情,它不渲染,但是你就是深深地被它吸引了,被它打動了”。同時,魏天真坦露她之所以喜歡張楊導演的作品,是因爲張楊不僅僅尊重他所拍攝的對象,張楊最大的善意、最大的智慧在於他對觀衆始終報以最大的尊重。

“放下麻木,等等我們的激情”

在談到文學改編成電影作品的問題時,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魏天無認爲,由原著改編電影是比較普遍的事情,但是他不覺得改編之後的電影是對原著的依附,電影是完全獨立的藝術作品,原著小說只是作爲它最基礎的素材。張楊的每部作品都有不同的變化,但在魏天無看來有兩點一直沒變,一是現實,“事實上大家也知道,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大多數電影,跟現實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不僅在題材跟現實沒有關係,整個電影的精神指向跟現實也沒有關係,更多的是虛幻、玄幻、穿越、古裝等等,但大家看張導的電影是非常明確真實的”。第二是情懷,“我覺得藝術家拼到最後,這個作品能夠達到什麼樣的層次與境界,還是得看這個藝術家的情懷,並不是技術、方法、技巧。張楊說他想在藝術上走得更遠,那就得是異常的平靜、客觀,完全抹去導演者個人的痕跡,回到藝術的原初”。

“我覺得在張楊的電影面前,在《岡仁波齊》這部電影面前,中國很多電影都是笑話,尤其是那些拼命推銷、營銷的一些東西。我們可能也受過蠱惑,意志力沒那麼堅強,也進影院去看,其實非常失望。”魏天無覺得我們生活在這個現實裏,已經越來越變得麻木,很少有東西能夠讓我們感到震驚,或者能夠讓我們感動,麻木已經變成我們生活的常態。同時是他也認爲,人生活到一定程度之後,必定會有更高的精神信仰方面的追求,我們應該“放下麻木,等等我們的激情”。魏天無相信在這一點上,《岡仁波齊》一定可以打動很多人,“因爲這個作品是聚焦於人,這一點也是張楊跟其他導演區別最大的地方。張楊在關注人,關注人心,而我們觀影的過程事實上更多的也在反思自己”。

張楊攜新作《岡仁波齊》武漢追尋信仰之光 第2張

張楊攜新作《岡仁波齊》武漢追尋信仰之光

在創作中,尋找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

再創作是進入編劇的角色,對張楊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爲他覺得每一個電影其實跟導演自身都是有關聯的,對於不同的電影來說它的方法、題材、涉獵的東西可能完全不一樣,拍的多了之後,都是自己腦袋裏蹦出來的東西時,就能從中發現一些它們的共性。而對於張楊來說,真正意義上的小說改編作品是還未上映的《掌紋地·皮繩上的魂》這部作品。怎麼去改編,改成什麼樣?需要導演來取捨很。

“但實際上對我來說,其實小說是一個素材,導演自己的世界觀介入非常重要。你選擇這個東西,首先有非常重要的契合,是緣分。怎麼改編,其實帶有很強的導演個人對電影的認識,以及對小說傳達內容部分的認識,怎麼去構成它,往往需要有導演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這裏面還會涉及到到一個有關真實與虛構的關係,張楊說他在創作《岡仁波齊》和《掌紋地·皮繩上的魂》時,都是在尋找真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到底什麼是真實,真正的記錄是不是真實,用另外的方法營造出的真實算不算真實?張楊在尋找這樣概念的東西,而《岡仁波齊》正是在實踐着一種可能性。

一個用鏡頭進行書寫的寫作者,平凡中捕捉不平凡的細節

魏天真在談及文學與影像問題時表示,儘管張楊導演始終在以鏡頭講述故事,但是在她看來,張楊導演就像是一個“寫作者”,他能用鏡頭呈現最平實而有力量的細節。“我記得在《飛越老人院》中有個細節,那些老人早上起來刷牙,其中一個老人只剩下一顆牙,甚至刷得更認真,好像只剩下這顆牙所以刷得特別經心。在《岡仁波齊》中,同樣有這樣用心的細節,朝聖者們帶着路上出生的嬰兒來到拉薩,喇嘛給所有人都獻哈達,給小孩掛了黃色的哈達,電影裏喇嘛跟小孩說話,小孩跟他應答”,只是這樣一個鏡頭,魏天真表示,就已經完全抓住她的內心。“我覺得就跟作家寫細節一樣,作家能用最平常的東西打動人,用自己的胸懷、眼界以及敏感度,呈現出平庸現實中不平凡的東西,並展現出動人的力量”。

而這一切對生活的敏感,也是張楊從生活中一點一點積累得來的,在朝聖路上,所見所聞,加入到自己的創作中:看到路遇車禍的朝聖者,於是電影中有了車禍的情節;看到開着拖拉機朝聖的隊伍,於是電影中的朝聖者們也開着拖拉機上路;而電影中,遭遇車禍之後,朝聖們將車拉一段距離,而後再回到起點,重新磕頭的情節,也是源自張楊在路上的真實見聞……

張楊說,其實一路拍攝,也是在一路學習,在一點一點感受生活,“你要學習他們很多很具像的東西,一點點去學習。當然這一路,等拍完的時候,你瞭解的東西就更多了,等你真正慢慢深入和了解他們的生活,拍攝的時候才能更自信”。

得道多助,文藝電影會迎來自己的春天

作爲《岡仁波齊》的投資人,天空之城影業CEO路偉對投資文藝電影有着他的想法,路偉在投了《喜馬拉雅天梯》之後,他發現從這種文藝電影中獲得了很多東西,也獲得了一幫好朋友。之所以再投資《岡仁波齊》,路偉表示,一方面,“投資一部文藝電影你能獲得很多東西,喜歡電影的人不一定會爲了商業片站臺,但是都願意支援文藝電影”。另一方面,“投資文藝電影也是爲了多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文藝電影更具備這樣的魅力,可以讓越來越多喜歡文藝片的人相聚到一起”。

路偉認爲,中國商業院線已經這麼發達,有四萬多塊熒幕,7600多家影院,但是沒有一條藝術院線,如果有了真正的藝術院線,文藝片一定會有春天。“商業片只能看一次,在電腦上看沒有視覺的衝擊感,而文藝片可以長期看,不管在哪兒看,都能讓你內心得到更多的力量”,所以他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值得做的事情。路偉還提到,文藝片還是個長期放映機制,前段時間瞭解到法國百分之四十幾是文藝故事片的票房成績,而中國連3%、5%都不到,這是一個特別可惜的事情。透過對比來看國際市場以及中國市場,中國有這麼多觀衆,並且有這麼多有文化、愛文藝的人,文藝片一定會出現爆款

第六代中堅導演張楊醞釀26年的新作《岡仁波齊》將於6月20日在全國公映:藏曆馬年,是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本片講述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磕頭2500公里去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看似波瀾壯闊,實則平靜至極。本片之前在歐美十餘國電影節展映,反響巨大。

影片由和力辰光國際文化傳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樂視影業(天津)有限公司、雲南尚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馬燈電影有限公司出品,馬燈電影有限公司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