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民生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百姓民生/列表

到底是不是一種"病"?,孩子性格內向

話題背景

孩子性格內向 到底是不是一種"病"?

前幾天,家長李女士撥通了我們的教育熱線,十分焦灼地告訴小編,她的孩子總是沉默寡言,平時也不願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別的娃兒都上躥下跳的,貪玩、有好奇心,就他一個人成天木呆呆的,悶葫蘆一樣,咋鼓勵都不開腔那種,也不愛動。這哪兒像個八九歲的娃兒啊?會不會有啥子毛病啊?”隔着手機屏幕,我都感受到了李女士的無奈與困惑。經過走訪,小編髮現這個問題還真不是個案。所以,本期我們特別邀請了教育專家——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心理室德育教研員李淑英老師,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關於孩子性格內向的問題中,家長普遍比較關心的幾個方面。

1 內向=毛病?

家長:“內向 ”的娃兒各方面都不如 “外向”的娃兒

王女士:我兒子性格特別內向,以前上幼兒園時,都不敢跟老師講話,尿褲子了都不敢跟老師講。當時以爲他還小,可能怕生。現在都讀小學二年級了,還是老樣子。本來我也不是特別留意這個事情,因爲孩子奶奶說,小孩子就這樣,長大了就好了。可是,上週,我看他在小區健身區那兒和別的小朋友玩時,別的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他也只是乾瞪眼兒,不敢搶回來。看得出,他內心也有點焦急,可就是溫吞吞的,一副很好欺負的樣子。這孩子以後是不是都是受欺負的命啊?

宋女士:我覺得我女兒性格也是有嚴重問題的,大概我和丈夫都是內向性格吧,六歲的女兒也十分內向,課堂上從不主動發言。最明顯的就是出門在外,從來也不叫人,人家有時候問她要去哪兒,吃飯沒有,她也不理人家。我只好一個勁兒地打圓場:“孩子內向,不懂事。”有次,我就跟她說:“小娃兒要活潑一點懂不?你看人家佳佳,跟你一樣大,每次見我,老遠都喊阿姨,怎麼你就這麼沒禮貌?”先是聽不進去,後來她就毛了,驚抓抓地大喊“我爲啥子要喊人家,我都不認識人家,我幹嘛要喊人家?”我就覺得她是在爲自己的內向找藉口。

老師: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被關注

王老師:在學校裏,通常外向一些的孩子更活躍些,願意表現自己,因此容易被老師、其他同學注意到。比如,班裏選班幹部,基本上都是比較外向的孩子能競選上。這些孩子,和老師、同學都是“自來熟”那種,朋友會比較多。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內向會不會影響學習,我覺得不存在。班上成績靠前,學習能力比較好的也並不都是外向的孩子,甚至內向的孩子還要多些。

樑老師:作爲班主任,平時也有不少家長跟我探討孩子的問題,比如有一位媽媽,說別人都說自己的女兒乖巧,但是她覺得孩子那是太內向,爲啥子喃?二年級的小姑娘,從來不給大人找麻煩,從來不大哭大鬧,愛學習愛跳舞,背誦詩詞也很棒,細心又自覺。按說,這孩子是多少人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啊!可是這位媽媽不但不滿足,反而十分擔心:“女兒這麼乖巧,正常嗎?可別是性格內向吧?我要不要給孩子做做思想工作?”這真讓人哭笑不得,你看吧,娃兒太鬧騰了,我們不喜歡,等到孩子變成了我們大家都求之不得的“乖寶寶”,又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太內向了。“內向”真的有這麼可怕?都把家長嚇到草木皆兵了。

專家分析

性格“內向”或者“外向”,沒有好壞之分

內向也好,外向也好,都是心理學上氣質的一種類型,而且在絕大部分人身上,是兩種都有的,只是看哪一種在他身上體現得更充分一些。這有點類似我們的習慣用左手還是習慣用右手。

我個人認爲,內向只要不過度,就不是一種病。爲什麼家長會擔心孩子內向是不是一種病,就是考慮到在現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內向的孩子在與外界的交流中,沒有外向型的人那麼流暢,於是就擔心孩子會喪失很多競爭的機遇。其實內向與外向,各有優劣。一,內向性格的人,能量多來源於自己的內心世界,注意力經常是在自己頭腦內部,喜歡的是一種沉思、內省的狀態,所以,行事就比較謹慎,一般是三思而後行。二,內向的孩子與外向孩子比,也許會缺乏自信,比較害羞,甚至有人可能會表現得比較冷漠,也不太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等,也就是在感知上會比較被動。但他觀察細緻,還能邊感受邊分析。三,在想象力上,內向的孩子也許會帶有一點憂鬱、浪漫的成分,但一般比外向孩子更有深度。所以,內向孩子思想比較深邃,而且一般善於獨立思考。四,在記憶力方面,外向的孩子短時記憶是比較強的,可能很快就記住了,但內向的孩子則有長期記憶優勢。五,在生活態度上,外向的人一般是積極陽光的,遇挫很容易站起來,而內向的人平時尋求的力量來源主要是自身內部,所以,他可能看事情的陰暗面比較多一些。但是,如果孩子內心能量足夠強大的話,甚至會比有些外向的人抗禦心理障礙的能力還更強一些。六,人際交往方面,內向的人屬於“慢熱型”,但一旦接納了別人,會有持續性。外向的人很容易“見面熟”,但之後不見得會長期、持續地保持這種交往狀態。

所以,內向和外向各有優劣,必須一分爲二地去看待。

2 孩子是“真內向”還是“假內向”,是否重要?

家長有點兒懵:娃兒既“內向 ”又不“內向”,傻傻分不清

陳女士:兒子學習挺好,就是不愛說話,特別內向,從出生到小學五年級都是這樣,怎麼教也不行,愁死人。每次帶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都會想方設法一個人躲在一邊看書,偶爾還會抱怨其他人太吵了。我覺得這娃兒指定是有問題的。但是,有一次,他小表弟偶爾說起恐龍,兒子立馬換了個人似的,從各個種類的恐龍體型、食性、滅絕過程,一直聊到各種各樣的恐龍化石,整個過程邏輯清晰,語言流暢,而且講述非常生動,不僅是孩子們,連在場的大人都爲兒子的博學所吸引。那一刻我的感覺哦,眼淚都差點兒要下來了。原來我的娃兒並不“內向”啊?

劉女士:兒子讀小學四年級了,但是社交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孩子。智力、記憶力、思維能力都發展得很不錯,比如,他爸爸喜歡下各種棋,兒子幼兒園時就會下五子棋,而且與爸爸水平不相上下。包括象棋,他也跟着學,也是很快就學會了,而且也下得很好。一年級時,一些唐詩很快能背誦,而且識字量超出一般小朋友。但就是和同齡人玩不到一起,朋友很少。唯一的一個耍得最好的小夥伴還搬家不在同一個城市了。兒子優秀是公認的,但是不是太內向了?

老師吐槽:很多家長並不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內向 ”

宋老師:有時候開家長會,談到孩子的身心發展時,經常有家長對孩子的“定位”與學校不一致。比如,有的家長抱怨孩子在家溫吞吞,不愛開腔,其實孩子在學校有說有笑,陽光快樂;而當我們說起某個孩子好像有點兒“自閉”,讓家長在家注意一下時,家長會難以置信:“咋個可能哦?我兒子在家淘得很,每天都必須用吼的,吼都吼不住。”事實上,家長口中這個“吼都吼不住”的小學二年級學生,在學校幾乎沒朋友,在語言溝通上都不太順暢,明顯的有點兒內向、孤僻。

專家支招

只要不是過度內向,家長沒必要焦慮

內向的孩子儘管通常表現出不善交際、孤僻的特點,但不代表他就缺乏交際能力,以及內心就是我們看到的那樣孤獨。單獨並不等於孤獨,很多看似內向的孩子,內心是十分愉悅的。這樣的內向性格,只要不妨礙平時的學習、生活,並且孩子沒有主動迫切需要改變的願望,家長可以先放一放。但如果孩子自身對自己這種內向的狀態不滿意,想改變自己,也非常渴望與別人交往,只不過他可能會害羞,或是特殊時期(比如青春期)或遇到特殊的人(比如老師、長輩),會感到緊張,沒法與外界正常交往,此時才需要家長和老師介入,在心態和方法上指導孩子。

如何對過度內向的孩子進行干預?

上面已經談到,“內向”與“外向”本無優劣之分,只要不“過度”,是不必強迫孩子去改變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部分孩子是過度內向的,這就需要人爲介入了。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去“干預”呢?

專家建議:如果孩子過度內向,比如“人際退縮”,是需要干預的。一般來講,我們的干預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認知方面。比如孩子會非常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別人的任何一個反應,他都會聯繫到是否對自己有不良的印象或評價。因爲,儘管孩子並沒有直接和人交往,但他是在很細緻地觀察外界對他的反應的。這種就需要從認知上引導孩子慢慢體驗、感悟:世界很大,每個人有各自的關注點,並不會隨時都在你身上;第二,人無完人,不要害怕自己說不出話或別人的一時嘲笑,有可能別人的嘲笑只是表達友好交往的一種方式。二是從行爲上,慢慢地引導、陪伴、訓練孩子。可以先從虛擬的網絡交際開始(前提是保證孩子的人身安全)。因爲在虛擬空間,他會有一種安全感,然後再慢慢地把透過網絡虛擬空間得來的成功的交往經驗移植到現實生活中來。

對於未成年人,我們在干預的過程中,除了從認知和行爲訓練的角度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他所信賴的親人給予他的情感上的無條件支援。在親子關係的導向中,家長其實佔據比較重的分量,所以,家長對待孩子氣質類型的態度和具體對待的方法、行爲,會對孩子有很大影響。你要去接納他,讓他清楚地感覺到他的內向並不是他的罪過,因爲很多內向都是先天決定的,也可能是後天的原因導致的,比如家庭的背景,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養等。比如,高壓型、專制型、冷漠型家長容易導致孩子內向;另外,孩子在嬰幼兒、兒童時期與外界的交往和互動中,一些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經歷,也會導致內向。所以,內向不是孩子的錯,更不是他的罪過。如果需要改變孩子,也應分析具體情況,再採取具體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