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小知識/生活常識/列表

營養不良性水腫的飲食,什麼是營養不良性水腫

什麼是營養不良性水腫

營養不良性水腫(nutritionaledema)又稱低蛋白血癥(hypoproteinemia)是一種營養缺乏的特殊表現,由於長時間的負氮平衡,以致血漿蛋白減少,膠體滲透壓降低,出現全身性水腫爲其特徵。

營養不良性水腫的病因病理

蛋白質吸收障礙

長期腹瀉,慢性痢疾以及腸結核等在起病原因中佔重要地位。這些疾患既影響食慾,又妨礙蛋白質的吸收。個別嬰兒由於幽門痙攣或梗阻而致長期嘔吐,或由於缺乏胰蛋白酶而不能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質,也可發生水腫。

蛋白質消耗過多

膿胸、肺膿腫、腹水、大量失血、外科傷口引流及嚴重灼傷等可使體內蛋白質大量丟失。慢性傳染病如結核、瘧疾等使體內蛋白質過度分解,都可致營養不良性水腫。

蛋白質合成障礙

肝臟能合成各種血漿蛋白,如:白蛋白、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亦能合成部分球蛋白。肝臟疾病如肝硬變、肝炎都使肝功能減退,雖然蛋白質的供給和吸收正常,但合成蛋白質的功能降低,因而血漿蛋白低下,遂發生水腫及腹水等症狀。

什麼是營養不良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的飲食

餵養不當

膳食中供給的蛋白質總量和優質蛋白長期不能滿足需要,而能量供給尚能維持最低水平,多見於嬰兒母乳量長期不足又未添加乳類製品,或倉促斷奶。

營養不良性水腫的臨牀表現

水腫出現前小兒已有營養不良症狀,如生長髮育落後,肌肉消瘦、鬆弛,蒼白無力,怕冷,精神不振或易激動,先貪食,後厭食。如果食物中長期缺乏蛋白質,則逐漸出現水腫,但在瀉痢患兒亦可短期內出現水腫,最短者僅十餘日。

水腫是本病主徵,兩側對稱,先見於下肢,尤以足背爲顯著。病程較久者股部、腰骶部、外生殖器,甚至手背及臂,均見顯著的凹陷性水腫。嚴重病例可於腹壁、顏面、眼瞼以及結膜等處發生水腫。面部水腫大都爲浮腫而不見凹陷現象。下肢的水腫顯著,與胸背及上肢的瘦削相比,適成對照。腹水及胸腔積液僅偶見於極重病例。

嬰兒時期的輕度水腫,往往因面板彈力很好,不易認識,須注意體重的突然增加,在一天增長几百克,是水腫的可靠標誌。

其它症狀常表現一般虛弱和精神抑鬱,並缺乏抗感染的能力。面板乾燥發涼,有鱗屑,或呈雞皮狀,失去彈性,易生褥瘡,傷口癒合也緩慢。毛髮乾燥變黃,並易脫落。指甲生長遲緩。尿量減少。脈搏與血壓減低,心電圖各波的電壓都低下。

什麼是營養不良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的飲食 第2張

營養不良性水腫的輔助檢查

1.血漿蛋白低降尤以血漿白蛋白的降低最有診斷價值。水腫嚴重時,血漿總蛋白量大都在45g/L(4.5g/dl)以下,血漿白蛋白大都在20g/L(2g/dl)以下。至水腫完全消失時,則血漿總蛋白大都達55g/L(5.5g/dl),血漿白蛋白大都在25g/L(2.5g/dl)左右,可稱爲水腫的"臨界水平"。血漿球蛋白的變化甚大,有時正常,有時增加或減少。球蛋白增加時,若僅測驗血漿總蛋白是不可靠的。此時血漿總蛋白可能正常,而血漿白蛋白已低於臨界水平。

2.尿檢查正常蛋白質陰性。水腫加劇時,尿內鈉鹽量減少。

3.貧血由於體內缺乏蛋白質,血紅蛋白與紅細胞均可降低,且患兒多同時缺乏其它造血物質,更使貧血加重。

營養不良性水腫的臨牀診斷

1.病史

有食物攝取蛋白質不足或消耗增多等,嬰幼兒最小生理安全需要量可以作爲評價時的參考。

2.臨牀特點

以水腫爲主要表現和相關的臨牀症狀和體徵,人體測量結果。

什麼是營養不良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的飲食 第3張

3.生化檢查特點

血漿蛋白降低最具特徵性外,其餘同營養不良消瘦一節。

4.治療反應

予以高蛋白飲食治療迅速奏效即可診斷。

營養不良性水腫的鑑別診斷

1.心源性水腫主要是右心衰的表現,水腫特點是首先出現於身體下垂部位,能起牀活動者,最早出現於踝內側,行走活動後明顯,休息後減輕或消失,經常臥牀者以腰骶部爲明顯。顏面部一般不腫。水腫爲對稱性、凹陷性。

2.腎源性水腫可見於各型腎炎和腎病。水腫特點是疾病早期晨間起牀時有眼瞼與顏面水腫,以後發展爲全身水腫。

3.肝源性水腫失代償期肝硬化引起,主要表現爲腹水,也可首先出現踝部水腫,逐漸向上蔓延,而頭面部及上肢常無水腫。

營養不良性水腫的特點是水腫發生前常有消瘦、體重減輕等表現。皮下脂肪減少所致組織鬆弛,組織壓降低,加重了水腫液的瀦留。水腫常從足部開始逐漸蔓延至全身。

什麼是營養不良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的飲食 第4張

營養不良性水腫的飲食

飲食應注意及時補充蛋白質。對未合併胃腸道疾病,應迅速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於數日內可達每日每公斤體重2~4克。在攝入大量蛋白質後2~3日,以至2~3周內,患兒尿量增加,體重減輕,水腫消失。在這一過程中,注意限食鹽。待水腫消失,應及時恢復鹽的入量,以免食慾減退。而不能攝入足夠的蛋白質。

發燒脫水時,尤爲重要的是礦物質的補充,應注意低鈉,足量的鉀,鎂及適量的鐵;補充多種維生素,注意補充維生素A和C;飲食應從少量開始,隨生理機能的適應和恢復而逐漸增加,並應少量多餐;根據小兒的年齡、病情采用流質,半流質或軟食等。飲食最好經口供給,必要時可採用胃腸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