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民生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百姓民生/列表

由"華文媒體"向"華人媒體"轉變,南庚戌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題:南庚戌:由“華文媒體”向“華人媒體”轉變

南庚戌:由"華文媒體"向"華人媒體"轉變

中新社記者 周欣嬡

時隔十幾年,南庚戌仍然能清晰記得初到非洲,以一己之力刊印華文報紙時,A4紙從複印機滑出攜帶的溫度和墨香。

彼時的南庚戌剛移居博茨瓦納不久。出於對文字的喜愛,南庚戌在服務華社之餘,肩負起社團報紙刊發的責任。“其實那根本算不得報紙”,回憶起那段往事,南庚戌聲音中帶着笑意:“那時候資訊不發達、技術也有限,排版靠Word、印刷靠複印機,從頭到尾只有我一個人。”南庚戌說,“儘管很辛苦,但每個環節能親力親爲,還是很愉快。”

正是這份從製作到發行都略顯“寒酸”的報紙,令南庚戌走上了從事媒體行業的專業之路。

從2001年僅爲博茨瓦納華人做社團報紙,到2009年面向全非僑胞推出《非洲華僑週報》;從2010年創辦第一份華人英語報紙,向非洲主流媒體進發,到2013年着手建設全媒體平臺;如今,南庚戌執掌的傳媒集團已坐擁報紙、雜誌、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站、影視等多種媒介,橫跨中文、英文、茨瓦納語、斯瓦西里語等多個語種,成爲非洲首屈一指的華人媒體。

談及成功原因,南庚戌首先提到“原創”。他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內容爲王”都是新聞行業不可撼動的鐵律。

“辦報最初屬於‘跑馬圈地’”,南庚戌說,“你送到一份報紙,自然就會增加一個讀者。”

後來,隨着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時代應運而起,在大批涌現的海外華文媒體之中,原創獨家爲少,複製粘貼爲多;精耕細作爲少,粗製濫造爲多,這讓南庚戌不免嘆惋。

“有些媒體以出了多少期、編髮多少條來標榜”,南庚戌稱,“我非常敬佩他們的堅持,但要論影響力和不可替代性,長此以往能建立多少?”他介紹,在他的團隊中,每天有近30位人員專職打磨原創華文新聞,而這些內容無法直接從其他媒體處獲取,這纔有了衆多讀者多年來的不離不棄。

除此以外,“因地制宜、一國一策”也是南庚戌將沙盤越做越大,打通多國壁壘的祕訣所在。

南庚戌表示,一個媒體的成功,跟它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係。要實現跨國經營,必須根據各國國情制定不同方向及戰略。廣播、電視和報紙在非洲仍屬主流,南庚戌便在這三大業務上穩紮穩打;新媒體受到新移民,尤其是年輕華人的喜愛,南庚戌便開通了微信、臉書、推特等渠道,貼近新生代需要。

9月10日,南庚戌將受邀參加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他告訴記者,他很想借此機會呼籲有實力的海外同仁將眼光放遠,關注大局,由“華文媒體”向“華人媒體”轉變。

對此,南庚戌解釋道:“從企業自身來講,當今社會發展速度極快,靠單一媒體平臺支撐,終將面對被淘汰的局面。只有做全、做大、做好,獲得相當的影響力,才能在遭遇攻擊時具有抵抗資本。”

“從平衡各方報道的角度來說,‘華文媒體’已經不能滿足當前輿論的需要了。”南庚戌表示,“華文”意味着只能面向華人,“而我們不能總在華人的圈子裏打轉”。要加強話語權,必須跳出桎梏,向當地主流媒體靠攏,設法影響主流社會。

“是希望有朝一日,攤在非洲政要早餐旁的報紙也罷,他們開啟電視收看、開啟車載收聽的電視廣播節目也好,是出自華人之手,或者說,是出自我之手。”

南庚戌示,理想和現實雖然相去甚遠,但有理由相信,這一天能夠到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