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民生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百姓民生/列表

資本和新媒體大潮中的詩歌"紅利"

時下,各種文化資本的介入,以及近乎革命性的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大潮,幾乎一夜之間使得詩歌回暖、升溫、火熱、繁榮。詩歌文體本質上是安靜、自我、小衆的,一時無兩的媒介交互性和強社交功能使得詩歌的話語權、自主權和主動權轉向了“個人終端”和“大多數”。由此帶來的詩歌“紅利”利益均沾,使詩人和評論家忽略了資本和媒體環境形成的詩歌之“僞”和詩歌之“惡”——一邊是王婆賣瓜,一邊是牛二橫行。“某些作家和學者不再引導讀者,而是不斷降低寫作標準,以迎合更多的讀者。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導致我們文化不斷粗鄙化、泡沫化。”很多個人資本介入到詩歌生產的各個環節,甚至出現了自己出資辦所謂國際詩歌獎給自己頒獎的鬧劇。點擊率、轉發量、點贊和打賞又進一步強化了寫作虛榮心,“追求現世現報的‘明白如話’、‘幽你一默’,以惡俗和肉麻當有趣。”(陳超語)那些安靜的詩人和優秀的文字被遮蔽。詩人的精神生活正在被資本和媒介法則抹平。重新做一個詩人,重新做一個批評者,既是美學問題,也是緊迫的現實問題。

資本和新媒體大潮中的詩歌"紅利"

——霍俊明:《資本和媒體時代詩歌的“僞”與“惡”》,原載《南方文學》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