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小知識/中藥/列表

烏藥的功效與作用

烏藥的功效

烏藥的功效與作用

烏藥爲樟科植物烏藥的乾燥塊根。全年均可採挖,除去細根,洗淨,趁鮮切片,曬乾,或直接曬乾。多呈紡錘狀,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長6-1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硬。切片厚0.2-2mm,切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可見年輪環紋,中心顏色較深。氣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

 烏藥

【藥性】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

【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烏藥配伍沉香:烏藥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沉香醒脾開胃、祛溼化濁、行氣止痛。二藥合用,走氣分、達下焦,有醒脾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脾虛之胸悶、腹脹、氣短、乏力、嘔吐等症。

烏藥配伍當歸:烏藥辛開溫通,行氣解鬱、散寒止痛,偏走氣分;當歸辛散溫運,養血活血、調經止痛,偏走血分。二者伍用,共奏行氣活血、散寒溫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血淤之痛經、產後腹痛以及寒疝等症。

烏藥配伍木香:烏藥行氣止痛散寒,長於溫散下焦寒溼;木香行氣止痛,功擅行脾胃氣滯。兩藥相須爲用,其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以及胃腸神經官能症屬氣滯不通者。

烏藥配伍薤白:烏藥行氣止痛散寒;薤白通陽散結行氣。二者伍用,有行氣通陽、止痛散寒之功效,用於治療陰寒痰濁凝滯所致之胸痹而症見胸悶、疼痛者。

烏藥配伍益智仁:烏藥溫腎散寒;益智仁補腎縮尿。二者伍用,有溫補腎陽、散寒縮尿之功效,用於治療腎陽虛衰之尿頻、遺尿等。

1、寒凝氣滯之胸腹諸痛證。該品味辛行散,性溫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寬中,故能行氣散寒止痛。治胸腹脅肋悶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烏沉湯(《和劑局方》),也可與薤白、瓜蔞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脹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術等,如烏藥散(《聖惠方》),也可與香附、木香、陳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與小茴香、青皮、高良薑等同用,如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若寒凝氣滯痛經,可與當歸、香附、木香等同用,如烏藥湯(《濟陰綱目》)。

2、尿頻,遺尿。該品辛散溫通,入腎與膀胱而溫腎散寒,縮尿止遺。常與益智仁、山藥等同用,治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小兒遺尿,如縮泉丸(《校注婦人大全良方》)。

烏藥的作用

“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於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寬中而順氣。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痛自除;驅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鬱氣,中惡腹痛,胸膈脹滿,頓然可減;疏經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藥品化義》)。烏藥別名:鰟魮樹(本草綱目),銅錢樹(浙江、江西),天台烏藥、斑皮柴(浙江),白背樹、鯽魚姜、細葉樟、土木香(江西),白葉子樹(廣東),香葉子(浙江)。用於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1、烏藥順氣散(《赤水玄珠》),行氣寬胸,治七情憂思所致的脹滿痞塞之證。

2、排氣飲(《沈氏尊生方》),行氣消滯,治產後逆氣,食滯脹痛。

3、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墜腫痛,痛經。

4、暖肝煎(《景嶽全書》),用於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5、四磨湯(《濟生方》),行氣降逆,寬胸散結,治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所致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6、烏藥治療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天台烏藥、香附、沉香、砂仁、橘紅、半夏 爲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赤水玄珠》烏藥順氣散) 11.治療瀉血血痢:烏藥不以多少 炭火燒存性搗羅爲末 陳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米飲下[1].(《聖濟總錄》烏金丸)

7、縮泉丸(《婦人良方》),溫腎祛寒,縮尿止遺,主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

8、五磨飲子(《醫方集解》),順氣行滯。

9、六磨湯(《證治準繩》),順氣行滯,調理肝脾,通便導滯,治情志失和,肝脾之氣鬱結導致大便祕結,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納食減小。

10、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祛瘀軟堅,兼調脾胃,治氣血凝結,脈絡阻塞,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積塊,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納減乏力,時有寒熱,月事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