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民生

當前位置 /首頁/今日熱點/百姓民生/列表

種好"桃李杏",背靠"碧螺春"

初夏時節,蘇州拙政園內涵青亭旁的池水,在微風中泛着漣漪,令人流連忘返。蘇州科技大學副校長黃勇領銜的國家863重大專項課題,採用創新集成的物化和生化組合技術,15年來使拙政園的水保持清澈並重建良性的水生態系統。

背靠"碧螺春" 種好"桃李杏"

蘇州科技大學畢業生中有70%留在蘇州工作,其中60%的學生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背靠‘碧螺春’,才能種好‘桃李杏’。”蘇州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江涌認爲,多年來,蘇州科技大學潛心研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色,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實踐證明,越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科研項目,其所在的學科也越能“接地氣”,使得優勢學科支撐品牌專業,成爲培養“立地頂天”的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搖籃。

近5年來,蘇州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完成國家級項目30餘項,研究成果應用遍及姑蘇城。早在20世紀90年代,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就堅持實施“導師制專題實踐”。教師面向本科生公佈自己的科研課題,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報名參與,實行雙向選擇。蘇科大環境工程系主任袁怡告訴記者,爲了保證質量,學院規定一位教師只能帶兩位學生進行專題實踐,而作爲一門選修課,學生需要修夠2個學分,教師算課時量8個課時。畢業生巫川表示,“導師制專題實踐”對開闊視野和專業提升有很大幫助。黃勇的實踐課題《關於地表水表觀污染的客觀表達的方法》作爲黑臭水體評價的主要方法,被住建部列入了《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指南》,而參與此項研究的7位學生也據此發表了多篇論文。

多年來,蘇州科技大學各專業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從社會生產、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2016屆畢業設計(論文)有34%的題目直接來自於工程生產實踐,32.45%的題目來自於科研課題。而在各類競賽中,蘇科大的本科生也是屢屢獲獎。其中,在連續三屆的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大學生設計競賽中,蘇州科技大學的本科生與國內外碩士、博士研究生同臺競技,《縫隙——來自老城的吶喊》獲得了第47屆設計競賽全球第三名,受到國內外專家一致好評。近日江蘇省學位委員會公佈對全省2010年獲得授權的14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評估結果,獲評“優秀”的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中蘇州科技大學就佔了兩個。

雖然工科佔比大,但學校人文藝術底蘊深厚。學校除了每年舉辦“戲曲走近大學生”文化系列講座、優秀劇團演出等30餘場活動,還在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模組中開設美育課程,十年來達2400餘門。僅人文學院,每年就開設《中國古典戲曲藝術》《一座紅樓萬千夢——跟薛志霞讀〈紅樓夢〉》等公共選修課40餘門。人文學院副院長路海洋多年來一直開設《崑曲藝術鑑賞與清唱實踐》,很多理工科學生選修了這門課後,能夠演唱五六首昆唱詩詞。

“重基礎、寬口徑、有素養的創新型應用人才”,是用人單位對蘇州科技大學畢業生的綜合評價。蘇科大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爲單位負責人或者行業骨幹,特別是爲長三角地區,爲江蘇的建設、環保行業和基礎教育提供了大量優秀人才。“‘立地頂天’的人才培養理念,指的是既要培養滿足地方發展所需的創新型應用人才,又要培養引領行業發展的卓越創新型人才,這兩個培養目標,我們都做到了。”蘇州科技大學校長陳永平告訴記者,緊跟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學校正努力打造傳統學科的升級版,着力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所需的創新型“新工科”人才。

(本報記者 蘇雁)